常空法师:《僧伽吒经》讲记 第十二讲 (4-6)
(4)
当时这个坏蛋长跪合掌,“长跪合掌”就是膝盖跪在地上,然后臀部离开脚后跟,身体直起来,这叫“长跪”。“合掌”就是双手合十。
讲到双手合十,看每个人都不一样啊!双手合十标准的结法:手心要贴平,不要留出空隙来。你要实实在在、一心一意的嘛!你里边虚的、空的还行啊?我们当初学宝华山戒律的时候,专门教标准的合十就是:掌心贴实,八指完全并拢不要分开,这样很正、很直,大指稍微翘开一点,放在胸口窝,感觉到两个大指正好能贴着胸脯,另外八指自然的有点倾斜,这个角度是最标准的。但是后来我看佛经发现这其实是个手印,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手印,你结这个手印的话功德无量,就可以生极乐世界了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研究,我觉得双手合十和这个手印应该有点区分,既然佛经写的是双手合十,说明十个手指头应该合在一起,我觉得标准的应该是大指和这八指贴着,不过这是我的理解。我当初学的是大指分开的,要说起来这样也觉得比较自然一点是吧,但是从佛经来讲这是一个手印,它和双手合十不太一样,但我现在还没找到真正的根据啊,大家可以去研究。
我觉得双手合十应该是双手十指全部并拢在一起,不要分开,从意义上这也比较吉祥,说明十方和合、十方团结啊,这个意义很好,要不咱们以后大家都这样规范一下,不要分开,手心也不要翘起来,手指不要叉开,整整齐齐很好看的;还有呢,两个胳膊不要翘,像少林寺的武僧一样。两个胳膊肘最好贴着身体一点,大指翘起来贴着胸脯,八指是有点倾斜的,如果从远处看大概倾斜四十五度左右。
因为现在各种手势,每个人都不标准。还有些人呢,合十之后见了人还这样乱晃,不要晃啊,太难看了!根据佛经来讲,合十就是这样放在胸前,见到人尊敬他,就小低头(师父以身示范)这样表示,这就很恭敬了啊;手不要乱抖,抖了很难看。有些人说西藏讲的手心不能合实,要代表谦虚。这个手印在汉地叫莲花合掌,是另外一种礼节,并且这是个手印,修法的时候用,不能一样,所以不要这样结。真正的双手合十,就是手心贴紧、贴平。莲花合掌特殊的时候才用,你修某种法门才用。
还有一种呢,是两个大指弯在手心当中,这也叫莲花合掌。但也不是礼节用的,这也是修法用的,佛经当中都讲到过,这又是一位菩萨的手印,那这样混起来不好,我觉得根据佛经能规范一下比较好,现在太乱了,大家也容易迷惑,西藏认为合十礼有很多,汉地就讲双手合十。剩下这些手印汉地认为这是修法时候用的,不一样,这都能找到佛经的根据。根据密法来讲,手印是不能随便结给别人看的,你结出来意义就变了,这是泄密。
我们接着讲。当时这位五逆罪人长跪合掌对仙人说:“我做了很多的坏事啊,我自己做还不要紧,还教了很多人做坏事,我现在知道错了,希望您叫我不要得恶报啊!希望不要叫我受苦,希望神仙您来救救我,我给您做仆人、做跟班都行啊!您叫我干啥我干啥,您只要叫我不受那个恶报就行。”那当然了,做跟班总比在地狱里受苦强啊,给仙人做跟班也风光啊。“我给你做跟班,希望我做的这些坏事都给我消了。”还是一句话,自己做了坏事,希望叫别人给自己消,可能吗?
五逆罪人求仙人,那仙人怎么说的?仙人会不会说“没问题,我包了。”说了吗?“尔时仙人慰喻彼人”,仙人也只能安慰他,给他讲道理。“慰喻”就是给他讲明白这件事。仙人说:哎呀!别害怕,别害怕,有方法,我帮不了你,我不能给你包圆儿,但有方法,你不要害怕。天人没有说能解决他的问题哦!一句话,佛教从来没有外力救度!不要认为天人不能解决这个五逆十恶人的罪业,而仙人就能。结果他找到这个神仙,仙人也不能!仙人也说了:“没事没事,反正有办法。”如果是我,肯定会这么说:“我哪能消你的业嘛!你做了坏事,赖在我身上干嘛!但没事,我教给你个方法,有方法去掉。”
哎,这是真正的佛教的意义哦!但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讲成“佛菩萨能消你的业障,某个上师、某个祖师能消你的业障,你做了坏事,那个上师给你处理问题。”如果有那样的事情,这个祖师、这个上师那不都是助纣为虐啊?!你杀了人,该蹲监狱了,相当于这个上师走后门,贿赂一下法官:“哎呀,算了,都是哥们啊,你别判他的罪了。”这是违法的!所以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。你自己造了罪,自己要改过来才能解决问题,别人解决不了。
如果说自己不用修行,佛菩萨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,我们睡醒一觉,佛菩萨早就把我们的罪业全都消掉了。按理说佛菩萨希望我们法界每个众生——和他有缘的、没缘的都能离苦得乐,都能了生脱死,对不对?如果他有这种能力的话,还需要我们学佛吗?他用神力一放光,法界一切众生不都成佛了吗?你看从事实上来分析,可能吗?
佛教是一种智慧,你要多去思考,想想这件事可能不可能。现在很多人的想法,仔细一分析就知道是个矛盾,对不对?你举个例子说说,有谁做了坏事,佛菩萨帮他把这个事处理掉了,有吗?还得你自己用功、自己修行啊!所以学佛绝对是自己的事,你自己不改,别人不能帮你了生死!这种心外求法,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,你只要相信一个人,佛也好,菩萨也好,或者哪个祖师也好,或者哪个老师也好,认为他厉害,能帮你解决这个事情,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这个法绝对是邪法,或者是骗子,你就可以远离了。
《僧伽吒经》要仔细分析才行哦,这个五逆罪人想着给这个神仙做跟班,希望仙人把这个事解决掉,仙人呢,解决了吗?没解决!仙人只能安慰他,解决不了他的问题。所以这个经要好好看,一句句地研究,它包含的义理太深。
就像一个人犯罪了,该砍头了,罪人说:“你救救我,你救救我,我要被砍头了,害怕!”你怎么办?你能叫他不被砍头吗?恐怕你也没办法,只能安慰他:“哎呀,这已经造了,那怎么办呢?没事,别害怕啊,砍头也就是碗大的疤瘌,十八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。”已经造了业,你只能安慰,没办法。这位仙人安慰五逆罪人说:“不要害怕,不要害怕!我会救你的,没关系,我能叫你的这个罪报减轻。”那怎么救他啊?难道这位仙人就用某种法力,念个咒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吗?怎么解决的啊?——教他一个方法,叫他自己改。所以佛法是个方法,佛法这个“法”字用得多好,是不是?是个方法,教给你这个方法,你会用了,能解决很多问题。
这位仙人又告诉五逆罪人说:“你现在在我面前想听法,那我现在问问你,你过去听过僧伽吒法门没有呀?”你看,要灭罪这个仙人没有力量、没有办法,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五逆之恶的问题啊?怎么能叫自己不堕落无间地狱啊?有个方法——僧伽吒。
(5)
【白仙人言:“我未曾闻。”】 这个罪人对仙人说:“我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法门呢。” 【仙人言:“火烧之人谁能为其说法,唯大悲者乃能说耳。”】 仙人说:“哦,我明白了,不用问了,肯定没人教你。世间人和你一样,都是罪人哪!他都火烧火燎,自己的问题还解决不了,怎么能给你讲法啊?” “唯大悲者乃能说耳”,只有那些具有大慈悲心,能发心利益众生的人,才能讲这个法门。因为僧伽吒法门讲的是成佛的功德呀,功德那么大,你还贪恋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这些烦恼执着吗?你不贪娑婆世界的财色名食睡,还会被烦恼火所烧吗?所以,你只要学过僧伽吒法门,肯定不会被烦恼火所烧,也不会被地狱火所烧。就好比你已经是亿万富翁了,还会为了抢地上的一毛钱和人拼命吗?僧伽吒法门就是教你成为亿万富翁的一个方法,并且听了你就成为亿万富翁。就直接告诉你:你家里有祖先留下来的亿万金银财宝,你挖出来就成富翁了!我们世间人就好比没有钱,穷到了什么程度呢?就像街上要饭的,看到前边掉了一毛钱都要抢啊,抢不到直接拿砖头把人砸死了,或者别人把他砸死,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 所以世间人为什么有烦恼、有执着啊?因为他太穷,没有功德。僧伽吒法门直接开显你无量无边的自性功德,这就相当于你要做一个亿万富翁了,娑婆世界的这一丁点儿伴随着痛苦的财富、名誉、地位,你还会去抢吗?不会的。 中国古代文化也经常讲“千金之子不死于市”,和这个意思是一样的。什么叫千金之子呢?就是这个人家里非常有钱,有一千两金子。大家算算,现在金子多少钱一克啊? 弟子:300多。 弟子:一斤500克,共15万。 师父:不对,人家说的是一千斤,那一千斤金子多少钱啊? 弟子:1.5亿。 师父:你看,古代这些你不计算觉得无所谓,噢,家有千金啊。换算成人民币能把自己吓得目瞪口呆,算起来1.5亿。过去人打个比方就能打到这个数。
谁要是家里有上亿家财,你说还会在集市上为了跟人争几毛钱的菜钱,和人家打架吗?或者为了这个芹菜“几毛钱?”“八毛!”“六毛!”(众笑)“必须八毛!”“非得六毛!”说着说着急了,拿刀把人捅死了。一个有上亿家财的人,会不会这样和人家拼命?不会!这样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吧。 我看一些史书经常讲到送礼,古代也送礼哦,一送就是黄金百斤、白璧千双,或者黄金千金、白璧百双,就和这个道理一样啊!一下子好几百斤的黄金白壁送过去,那真是多少个亿呀,太惊人了!中国古代的富贵我们现代人是想象不到的,不可思议。谁说中国古代穷啊?你们看那些真正的史书当中的记载,黄金一送几百斤,甚至于几千金。白璧就是最好的玉啊,一送就是二百个,玉石很贵的,是吧?关键还是很大的那种玉,小的还不能算,送礼小的拿不出手。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,哪有什么财富啊,肯定很穷。其实中国古代很富贵。为什么有这么多财富啊?是一代代积累起来的。一直到现在,我们还有这种习惯。中国人一般喜欢攒钱不喜欢花钱对不对?攒了传给后代,后代也不花再传给后代,一代代往下传。家里有财富也不是往下传那个钱,钱会毛嘛,没用!比如中国古代家里有钱了,会建很好的房子往下传,好房子可以住好几代呀,短的可以住几十年,长的几百年,稍微坏了,修修补补就行,不用拆了重盖,这个家族基本上好几代人都不用再盖房子了,所以中国的财富是这么积累起来的。 中国和西方在财富的积累方式上正好是相反的,中国是积累财富,而外国是糟蹋财富;中国是花过去的钱,而西方是花未来的钱。中国是儿孙花祖先的钱,而西方是现在这个“祖先”花将来儿孙的钱。西方的这种文化其实是把地球的资源,应该是几百年、几千年以后儿孙该享用的福报、物资、财富提前给花光了。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是后代子孙的罪人了。我们中国这个文化才会真正的对自己的后代、对我们人类的将来带来最大的利益,而西方这种文明其实是很恐怖的,是一种破坏。可悲的是我们认识不到中国文化的这种伟大,而去学西方。现在大家都公认西方是花将来的钱,所以西方是存不住钱的,全花光。所以你看到西方很红火,其实里面是空的了;而东方文明呢,即使你看表面好像衰败,但是它内在是充实的。
中国古代建个房子用好几代,同样,比如做一个桌子、板凳,做得非常精美、非常结实,也可以用好几代、好几百年,并且时间越长越是古董,越值钱,这都是财富啊。所以中国古代人很富贵,并且还过得很轻松,因为一个房子可以住几代人,都不需要忙碌了,他就有闲情逸致来培养自己的道德、培养自己的情操,养花、作诗、学习、养生、游山玩水,或者行菩萨道利益众生,所以每个人都过得清闲自在。自己就可以有时间、有精力、有心情,并且也有了资本,要再想创业,也有祖先传下来的钱啊!关键古代看钱不是看那个纸票子,也不是看那几个元宝,也不是看那几个铜钱,看的是那个财富——你的固定资产啊。一个房子建成了你能住,你的儿子能住,孙子能住,可以住好几代,它不贬值啊!一代人建了房子,到了儿子这一代就不用建了,那干点儿什么呀?咱做个桌子吧,还做得非常精美。到了孙子这一代,房子也有了,桌子也有了,咱再建点儿别的呗!即使一代人做的事儿很少,但就这样慢慢慢慢地一个大家业全部置办齐了。所以中国看着好像是农耕社会不应该有多少钱啊,但是很富贵,就是这么来的。攒钱绝对是对的。 西方文化其实是做生意,宣扬能花才会挣,号召大家都去花钱,你花得多了,钱流通起来,财富才会增加;提倡都去好好吃、好好穿、好好喝、好好玩、好好折腾,好像多折腾多花,钱才会多。他叫你花钱,实际是叫你买他的东西,他从中赚钱,是这个目的。中国古代的商人并不太多,也不需要太多。每个人家里有钱,需要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,自给自足。商人的东西你要想卖成天价,比如一块钱的东西卖到一万块,在中国古代是绝对做不到的。因为家家丰足,东西基本上都是全的,偶尔可能会需要一个,所以他卖高价也卖不上去,更何况中国古代讲道德修养、讲因果报应。做生意的一般来讲赚多少钱呢?十分之一。只是一点微利,但那样也赚钱,生活得也非常美好。 所以你要好好分析才知道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好、中国古代生活的那种安逸。“白璧千双”它再多就只是个玉石,玉石这个东西不是消耗品,用完就没有,它可以一传几百甚至上千年,咱们现在还有很多古代的玉一直往下传呢,它不坏呀!黄金也不坏,可以一直往下存,所以中国显得很富贵。我觉得大家有能力应该去发发心,就这问题写篇论文,我只是稍微提示一下。讲得太零散,大家可以引经据典讲讲这个文化,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积累的异同,学习中国古代积累财富的生活方式,这个很有意义。 同样,如果你家里种些花草树木,建得像花园一样,这也是积累财富呀!这个树种好之后可以活几百几千年,活得最长的都有上万年的哟。基本上你建好了一个院子,你家里十辈子百辈子,只要不破坏这个环境,都可以享用,不需要再建了。所以,如果一代人、两代人、三代人能把这个环境建得非常美好,那我们的后代只需要清净无为地生活,过一种很高雅、很轻松、很自在的生活,多美好啊!不需要像我们现在这样天天辛苦,不需要我们每天八小时上班赚钱,但是家里照样富贵,那不人人都是富翁吗?
(6)
刚才讲到了“千金之子不死于市”,就是家里有一千斤金子的人,肯定不会在集市上跟人家打架斗殴,换句话说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拼命。这就是佛法讲的一个道理:内在充实了,你才能不贪恋外境;内在不充实,你叫他不贪恋外境,不可能。《僧伽吒经》告诉你一个什么样的修行方法?就告诉你:你家里很富,不需要偷东西;你很充实,也不需要贪恋外境。
所以《僧伽吒》法门的修行方法和一般的修行法门不一样。一般学佛会先学戒定慧,就好比两个乞丐,看到地上有一毛钱,为了抢钱而打架,戒律告诉你“不能抢,抢了有报应,谁抢谁蹲监狱。”吓得他们不敢抢,这是戒律。但是他穷得一塌糊涂,这一毛钱对他来说很重要,他憋着不敢抢,心里还是想抢的,对不对?所以内心的这种贪欲不容易去掉。怎么办?这种方法修起来很难,这种烦恼是硬压、硬去,很难!
《僧伽吒经》不走这条路子,《僧伽吒经》直接告诉你“你家里有一千斤金子”——钱太多了,谁还去争那一毛钱呐!他就不争啦。你看这个方法多好,目的都是叫你不要执着外境。这两种修行方法,你说哪个高明?
弟子:僧伽吒经。
师:对,《僧伽吒经》这个太高明了!不讲你抢这一毛钱会蹲监狱,就告诉你:你家里有一千斤金子呢!
僧伽吒法门没有说怎么持戒,怎么修定,犯了哪条戒有什么罪过,它是个大正法集会法门,一切正法的根它全抓住了。一句话——你知道自己的真心佛性具足一切功德!那外在的这个境界呢,第一,它属于幻化的不真实;第二,它也是你心中功德的一小部分。那你还会执著这么一丁点的外境吗?你心量广大就可以包含无量无边的佛土,无量无边的功德,无量无边的境界,你就不贪恋这点小的境界啦,这才是真正成佛的法门,是直接叫你归家稳坐、享受无尽法乐的法门。所以这个法门不是修因而证果,而是直接告诉你哪个是佛教的果子,可以直接去捡果子。
世间人都是火烧之人,都是烦恼火、嗔恨火、贪欲火在焚烧,为什么呢?因为着境太深,像这样的人没办法给别人讲怎么解脱。所以说,真正能度众生的只有谁呀——你自己!放下对外境的执着,解脱了,你才能救别人。自己烧个半死还没爬出来呢,你还救别人?不可能!
仙人问他:“你听过《僧伽吒》法门吗?”他说:“没听说过。”仙人一听:噢!我知道啦,肯定没人讲,世间人都被烦恼火烧个半死,根本不可能给你讲。换句话说,这个《僧伽吒经》太珍贵啦,没有几个人相信,也没有几个人传播,没有几个人有闲情逸致来研究这些东西,为什么呢?忙着呢——要求名、要求利、要求财、要求色,事太多!
《法华经》讲“火宅喻”,我们一听到火宅就认为这个世界是火宅,到极乐世界就脱离火宅,是吧?这样理解就错啦,是说我们的心。你有烦恼,这个心就是个火宅;如果你把烦恼放下,心得清凉,这就是一个佛菩萨的清净宫殿,或者叫弥勒楼阁。所以说,只有那些大慈大悲、自己不被火烧的人,并且又能利益众生的人,才能去讲《僧伽吒》。
以上是《僧伽吒经》卷一,再往下看卷二。
注意啊,其实真正的佛经不会分卷一、卷二的,这是后人分的。你读佛经可以不用管这个卷一、卷二。严格来讲,这个还有问题,怎么把正在说的话直接分成上下两个文章啦?我是语文老师,给他批一下:“×”——零分,这是怎么分的段啊?哈哈!
过去佛经没有标点、也没有段落,需要你自己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去分段、去标点,所以读佛经是个功夫啊,一般人读不了。我们现在看的佛经都分好段了,也简略地标了标点,容易看懂了,但是真正的佛经是没有标点的。还有就是,现在标的标点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,因为不是佛标注的,也不是当初翻译的那些大德标注的,是后代人为了方便读佛经,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段、来标点,但前后断句到底对不对,能不能百分之百符合经文的原意,这个不一定。如果你觉得哪句话读起来有问题,允许研究一下这个断句,看看哪里断好,比较一下,这么做是没问题的。但是说佛经里的字有错,要改,那不行!标点符号允许商量,但佛经不要改字,一个字改了,都是有罪过的。
当时这位仙人又告诉五逆罪人说,我给你举个例子啊,给你讲讲《僧伽吒》法门怎么厉害。在过去无数阿僧祗劫……“阿僧祇”本来就是无数的意思,不是实指的一个数字,它是讲无量、数不清的意思,就是时间太长了。所以佛教的这个境界太广大了,一讲时间经常论“劫”,论劫还不要紧,还是个无数劫、数不清的劫。在无数劫前,当时有一个国王,名字叫净月。他依据正法治世,是一位贤明的君主。
当时净月王生了一位太子。生下来就做太子,一般来说可能是唯一的儿子。按过去来讲,如果一个国王生了很多个孩子,一般都是选老大当太子。但有的时候不一定生下来就立位,还要考察多少年,觉得非常好才立,真不行也会废掉,再立老二或者老三。这里既然生下来就说他是太子,说不定这位国王年纪老大了也没有生育,好不容易得个儿子,肯定要立他为太子啦,将来要叫他绍隆王位。
当时净月王就召集了很多看相、算命的来给他算命。人的相貌与修养有关,不同的道德修养显的相貌不一样;同样福报有大有小,相貌也不一样。这个也好理解啊,从佛教来讲就是“万法唯心造”,同样也是“相由心生,相随心变”。如果一个人非常厚道,你看他的长相,也显得非常的敦厚;一个人非常尖酸刻薄,长相也会尖酸刻薄;一个性格非常温和的人,你看他的眼角都是慈眉善目的;如果性格非常暴躁的人,就是横眉怒目啦,是吧?这有一定道理,但是不要迷信,也不要天天光想着看相、算命,那个没有用。因为这一切的根本在人的心,你把自己的心改了,你的相貌也会改,命运也会改,可以转凡成圣,了生脱死。
根据我的一些经验,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,你到各个城市就会发现,如果这个城市非常好,福报非常大,人的普遍相貌和一般小城市人的不一样。我经常从一个城市突然到了另外一个城市,看人的这个普遍相貌反差太大了,非常明显。你好比北京——皇城——天子脚下,人的神情、气色,他就带着自信;广州、深圳这些经济发达的地方,人的精神面貌、说话、行为举止、表情又不一样。贫穷多难的地方,人的相貌、神情,包括走路的样子也不一样;富贵地方的人,从相貌看就觉得圆满,就觉得是受过良好的教育,包括穿衣的品位、走路的姿势都是不一样的。你看,我见多了也有点会看相啦,哈哈!真的这个感受非常明显。
弟子:南方的人就是稍微瘦一点。
师:不仅仅是瘦的问题,有的穷得不行他也瘦。但是干瘦干瘦的,人家富贵地方的人也瘦,那个瘦不一样。
弟子:他瘦得精神。
师:对,他有精神。“瘦而不干,肥而不腻”,这是相书当中讲的一句话。现在还都是以瘦为美呢,瘦一点还觉得好,特别是女的。那要说穷人也瘦,他没饭吃,可不瘦吗?那个瘦能一样吗?关键是精神面貌绝对不一样。
感 恩 分 享 功 德 无 量
往期阅读: